易武古鎮(zhèn),坐落在一處平坦的山梁之上,形似馬鞍,生在茶鄉(xiāng),似乎冥冥中就與“茶馬”有著無盡的機緣。
馬鞍正中,順著大天井廣場拾級而上,不多遠便會來到公家大院。這里便是茶馬古道的起點,普洱茶文化的源頭。數(shù)百年前,馬幫的駝鈴就在這里響起,逶迤而去,漫漫在歲月長河……
公家大院,幾株巨大的榕樹參天,幾百年來的生長早已枝繁葉茂,仿佛一個天然的帳篷。樹下,馬鍋頭牽著六匹馱茶的駿馬,馬背上的竹框里:易武、倚邦、革登、蠻磚、莽枝、攸樂。
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歸于易武,又由此走向四方。
順著正午的陽光,一側的石碑光影斑駁,撫摸著碑身上的文字,似乎都在述說著這條古道曾經的輝煌與滄桑。他們曾經從這里啟程,背負著皇家貢茶的馬隊一路北去,萬里赴京;他們曾經從這里啟程,翻山越嶺,穿越藏地,一路向西;他們曾經從這里啟程,披荊斬棘的開辟商道,出老撾越南,經泰國香港,遠下南洋。
瑞貢天朝
顯赫一時的貢茶榮光
昔日的駝鈴杳不可尋,青石板上似有馬幫踏過的蹄印,其中最深邃的一道,便是“瑞貢天朝”曾經的輝煌。
易武因為盛產好茶,自唐代起就被設置為滇南有名的“利潤城”,一直延續(xù)數(shù)百年?!拔鬓闷詹瑁炎蕴茣r”,“普茶蒸之成團,西蕃市之,最能化物”。
明清之際,作為云南名品的普洱茶自然常常被朝廷的封疆大吏所看重,送入京城,獻給皇帝,贈與顯貴?!白钥滴醭?,云南督撫派員支庫款,采買普洱茶5擔運送到京,供內廷作飲”。
雍正七年(1729年),云貴總督鄂爾泰在云南推行“改土歸流”,正式奏請朝廷設置普洱府,并于思茅設總茶店,管理茶業(yè),選優(yōu)質普洱茶御貢入京。
乾隆九年(1744年),朝廷正式將普洱茶列入《貢茶案冊》。易武被朝廷指定為貢茶的采辦地,至此,易武開啟了延續(xù)近200年輝煌的普洱茶貢茶時代,直至清朝末年社會動亂被迫中斷。
為了督辦貢茶,清政府專門在易武設置“錢糧茶務軍功司”,指定易武年解貢茶66666斤?!坝诙麻g采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……貢后方許民間販茶”,所以易武民間流傳著“采辦貢茶,忙上不忙下”的說法,意為采辦貢茶乃是皇帝旨意,必須為第一要務。貢茶任務完成后,民間才能進行買賣。
同時,易武年解66666斤的貢茶采辦量,在普洱貢茶中也是絕對的中流砥柱(注:余下倚邦等地年解貢茶15000斤)。直到1963年北京故宮處理清宮貢茶時,尚存有兩噸多之巨,其中不少是當年自易武采辦的普洱貢茶。
滿清王朝作為馬背民族,傳統(tǒng)飲食以肉奶為主,消食解膩的普洱茶自然是皇室的寵兒。上有所好,下必趨之,一時“普洱茶名遍天下……京師尤重之”。末代皇帝溥儀就曾對老舍說:“普洱茶是皇室成員的寵物,擁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員顯貴的標志”。
十八世紀東西方帝國的第一次正式對話,英使馬嘎爾尼朝見乾隆皇帝,清王朝給予的回禮中就有普洱茶的記載。而這其中的普洱茶,亦多自易武出。
清朝皇帝也曾先后多次賞賜“瑞貢天朝”的匾額至易武,一說有寶匾五塊,一說有三塊,其間因歷史原因各有損毀,目前仍存世一塊。這也是目前中國茶史上唯一受皇帝賜予,并且完整保留碩果僅存的一塊,足見易武茶當年榮光。
易武作為貢茶的指定采辦地,歷時之久,納貢之巨,制作之精良,身份之顯貴,在整個中國茶史中也難能一見。因緣如此,易武也被譽為“中國貢茶第一鎮(zhèn)”,引來無數(shù)后世茶人跋涉前往,頂禮膜拜。
(故宮御茶房)
易武茶文化博物館內記載的普洱貢茶年譜
傳世經典
獨領風騷的風云百年
如果說易武茶的第一座高峰是來自于貢茶官茶的榮光,那么接下來易武的第二座高峰則是屬于“自由經濟”下的市場驕子。
從清代中期,直至抗戰(zhàn)前夕,此百余年間,“……入山作茶者十萬人,茶客收買,運于各處”,易武成為普洱茶最為興盛的生產集散地,易武茶獨領風騷,風云百年足以彪炳史冊。
如同景德鎮(zhèn)的瓷器發(fā)展史一般,官窯對推動當?shù)氐拇善鞴に囁健徝滥芰彤a業(yè)發(fā)展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,這樣的影響一直持續(xù)到今天?;适邑暡璧纳矸莶粌H奠定了易武茶的顯赫地位,對易武茶的加工技術、生產規(guī)模,風味審美,以及對于易武的地方建設、文化教育、商路開拓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。
雍乾年間,因為貢茶采辦量巨大,當?shù)爻3ky以撐持,清政府亦逐漸放寬了對茶葉的壟斷經營。易武土把總伍乍甫招募大量石屏等地漢人涌入茶山,開辟茶園,貿易交通。到乾隆末年,易武茶山已形成了“山山有茶園,處處有村寨”的盛景,商旅往來不絕,一派興旺景象。
易武的茶莊茶號最早創(chuàng)辦于清朝初年,其后各類商號絡繹涌現(xiàn),至清末民國期間達于鼎峰。古六大茶山的茶葉集散于易武,茶莊遍布自老街、曼秀、麻黑、漫灑、曼臘等商道之上,至今易武古鎮(zhèn)上尚存老號數(shù)十家,在云南茶區(qū)中自成一道獨特的風景。因茶葉貿易繁榮,清政府于1897年在易武設立海關,專司管理對外商貿事宜。
易武海關舊址
易武眾多的茶莊茶號,尤以早年“奔茶山”的石屏人居多,他們崇文興教,詩書傳家。其中既不乏安樂號李開基、車順號車順來、同昌號黃席珍等文武進士,也有如乾利貞號袁嘉谷這樣的經濟特元。
他們興建廟宇、設立學堂、建蓋會館,在貢茶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茶葉生產水平,融入人文之風,逐漸形成了易武茶“剛柔并濟,平衡細膩”的風味特征。臺灣媒體也因此將易武稱之為“狀元茶鄉(xiāng)”。
同時,易武茶商嚴守品質,注重商譽,加之苦心經營,銳意進取,終于商道大開。
茶商們組織運輸?shù)鸟R隊、牛隊,跋山涉水去往老撾、緬甸、泰國、香港、南洋等地不斷擴展商業(yè)疆域,易武茶是以行銷海內外,聲名大噪。
這個被稱之為普洱茶號級茶的時代,他們堅持以最好的原料、最好的工藝來制作最好的普洱茶,他們對品質的堅持,是故傳世百年而長青。時至今日,這些被稱之為“號級茶”的時代經典,因為其卓越品質與稀缺關系,仍然在各大拍賣市場上不斷引領著普洱茶的價值新高。
——同興號內票“歷來進貢之茶均易武所產者也……自曾祖住易武百有余年,揀采春季發(fā)生之嫩尖茶,新春正印,細白尖,并未摻雜別山所產……”
——同慶號內票“本莊向在云南歷久百年字號,所制普洱督辦易武正山陽春細嫩白尖,葉色金黃而厚水,味紅濃而芬香,出自天然……”
——福元昌號內票“本號……專辦普洱正山,地道細嫩尖芽,加工督造,歷年已久,遠近馳名……”
時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國營茶廠時期,易武茶依然作為優(yōu)質普洱茶產品的主要原料——“紅印的茶箐即是來自于易武正山大葉種茶樹,那里的茶箐一直都被肯定為最優(yōu)良的,現(xiàn)今普洱茶品行列中,紅印普洱圓茶因而得以鶴立雞群……”
印級茶時代,是易武茶風云百年中最后的榮光,但它依然低調的展示出高貴不凡。此后,易武茶和整個普洱茶行業(yè)而一起,墜入數(shù)十年黯然無光的黑暗……
百年風云,獨領風騷,這是易武艱苦卓絕而又光芒萬丈的百年。易武茶商們赤手空拳打下一片最繁盛的天地,又你追我趕向遠方奔去,讓普洱茶香溢出國門,奠定出普洱茶江湖最初的格局。這是普洱茶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,也為日后易武茶的復興埋下最重要的伏筆。
百花競放
星光璀璨的復興之光
國運多舛之際,茶山自然亦難例外。
1937年抗戰(zhàn)爆發(fā),迫于日本人的壓力,法國切斷了中國經越南老撾的出海通道,易武茶往東南亞的銷路被迫中斷。此后連年戰(zhàn)亂,兵災匪患,商路艱難,茶商勉強維計。新中國成立后,時局變遷,因種種歷史原因,私人茶號逐漸收歸國有。
而后十數(shù)年間受各類政治運動影響,茶山凋敗,茶園荒蕪。1970年易武老街一場大火,老號幾乎盡毀,從此再無復當年情景。
值得慶幸的是,茶山先民們種下的茶園依然散落在易武的村寨茶山之間,堅韌的保留著普洱茶最優(yōu)質的基因,繼續(xù)頑強的生長。數(shù)十年間,易武茶一直作為優(yōu)質普洱茶的原料交付國營茶廠,成為那個年代數(shù)字嘜號中默默無聞的一份子,再不復當年盛名。
歷史的輪回中,前世之因,必生后世之果。
易武茶當年叱咤風云的眾多傳世經典,經過數(shù)十年乃至百年的時光,依舊在普洱茶市場熠熠生輝。流傳于世的眾多號級名品、印級名品,無一例外的都將焦點指向了易武,它們如同一盞盞明燈,為后來的朝圣者指明了方向。
1994年,以呂禮臻為首的一群臺灣茶人,帶著滿腔的熱忱,循著普洱茶的歲月陳香來到易武。后來的采訪中,呂禮臻回憶道“號級茶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,陳放了那么久,還是那么好喝,那么迷人”。他們以一個普洱茶粉絲最質樸的情感,歷盡艱難,朝圣心中的普洱圣地。
因緣際會之下,沉睡半個多世紀的易武茶,終于掀開了復興的帷幕。
此后十年間,茶界群賢匯集易武,他們各展其能、各盡其力,點燃了易武復興的星星之火。十年間,老字號、制茶古法慢慢被尋回,新的品牌逐漸萌芽。十年間,普洱茶的基礎概念、認知體系、價值體系逐步完善。十年間,他們用一款又一款的經典名品,重新開啟了普洱茶名山古樹的時代先河。
普洱茶行業(yè)自此迎來了從“萬馬齊喑”到“百花齊放”的巨大變革, “普洱茶如滾雪球一般,蓬勃發(fā)展至今”, 從此局面大開。因此,市場也將這十年,稱之為易武茶的“復興時代”。
于易武,這是意義非凡的十年;于普洱茶,這是承上啟下的十年。
1994年易武鄉(xiāng)政府復興時代的人物合照。第二排左起:陳懷遠、李家能、鄭經民、廖文祺、張毅,第一排左起:白宜芳、許壽培、張官壽、龔敬平。(圖片由陳懷遠先生提供)
砥礪前行
歷其重者必承其冠
易武經歷了十年的復興萌芽,悠久的歷史傳承,厚重的人文底蘊,豐富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無不感召著一批批的愛茶人駐足扎根。以歲月知味等為代表的一批企業(yè)選擇重新走進易武,回到普洱茶的原鄉(xiāng),接過前輩們的衣缽,推動易武茶重歸王位。
十多年間,茶山得到進一步的探索和開發(fā),曾經散落在易武茫茫大山中的古老茶園被再次尋回,易武眾多的知名小產區(qū)在普洱茶市場如群星閃耀。
傳統(tǒng)技藝得到普及,制茶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和完善。易武茶嚴守品質,精益求精,力圖傳世經典的制茶理念得到傳承。
在歷史的蛛絲馬跡中,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,追求剛柔和諧的傳統(tǒng)精神,普洱茶的人文之美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。
一座易武山,半部普洱史。三百年煙云,千錘百煉方承其冠,擔得起繁華盛景,也耐得住寂寞平淡,這份從容,來自于王者內在的風骨。
時至今日,易武茶已再度成為各大普洱茶商的必爭之地。每到春茶季,易武古鎮(zhèn)上車水馬龍、人來人往,前來易武朝圣的人們絡繹不絕。曾經顯赫一時的貢茶榮光,獨領風騷的百年風云,再到百花競放的復興之光,都流淌在了這茶馬之源的歲月陳香里。
易武因茶而盛,亦曾因茶而衰;國弱則茶疲,國強則必興。此刻,陽光已漸西斜,清風拂過,公家大院的榕樹葉在頭上沙沙作響…